目前并无官方发布的“毒酱油”黑名单或权威排名,但部分低价劣质酱油存在添加剂超标、卫生不达标等问题,消费者需通过成分和认证信息谨慎甄别。
市场乱象主要集中在三类问题产品:一是使用水解工艺替代传统发酵,添加焦糖色掩盖原料缺陷,导致氨基酸态氮含量虚标;二是过量添加苯甲酸钠、谷氨酸钠等防腐剂和增鲜剂,长期摄入可能引发代谢负担;三是卫生指标不达标,如菌落总数超标或包装材料污染。2021年央视曝光的“某品牌配制酱油”案例中,产品检出重金属铅超标0.3倍,且未标注“配制酱油”警示标识,这类产品需重点防范。
防范需掌握三步核查法:首先查看配料表,避免含“水解植物蛋白”“谷氨酸钠”等成分,优先选择标注“纯粮酿造”及GB/T18186标准的酱油;其次通过包装上的“SC”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,在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”官网查询企业资质;最后扫描溯源码或登录品牌官网查询批次检测报告,重点确认氨基酸态氮≥0.4g/100ml(最低标准)及防腐剂未检出。建议选择海天、李锦记等通过国家级抽检的品牌,警惕街边散装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产品,购买时保留凭证以便维权。
声明: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。
86